十多年前你乘坐过吗?几乎消失的双层卧铺长途大巴

admin 7809

曾几何时,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那时候我国的铁路网还不像现在这样覆盖全面,很多小的县市特别是中西部偏远地区还不能覆盖到,火车的速度也很慢,没有现在普及的T/Z/D/G字头的特快和高速列车,而且车次线路少,节假日往外是一票难求!

但是,人们的长途出行需求是很广泛而强烈的,比如广大中西部省份往返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务工,或者做生意去进货,大学生往返各地高校,公务出差等等,在此情况下,长途双层卧铺客车应运而生,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出行需求,是90年代特定情况下的产物。

双层卧铺客车是我国的客车行业龙头——宇通客车在90年代的首创,是宇通历史上重要的产品之一。此后,国内各大客车企业纷纷推出自己品牌的车型,甚至国外客车品牌(如奔驰)也抢占国内市场。1997年,全国大中型客车销售量2.1万辆,其中卧铺客车就占了7200辆,接近1/3。90年代中期,卧铺客车保有量超过4万辆。这些数字,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对这种客车的需求确实旺盛,有需求才有市场嘛。

卧铺大巴其实是很受人们欢迎的,在很多地市、县城甚至稍微大一点的乡镇,买一张票,可以一站直达目的地城市,比如当时的热门打工城市——东莞、广州、深圳、佛山、中山、上海、苏州......而且上车可以看车载电视,累了躺着就睡。不像火车,可能需要转车,可能没有坐票得站着。节假日或者春节返乡也是一样,抢不到火车票的人,乘坐卧铺大巴,一路上沿途在很多县市可以下客,可以直达自己的家乡。

笔者家乡在中部地区某高速公路旁边的一个小镇,在高速公路出入口,镇上汽车站设有1个简易小车站,可以买票候车,每天都有从市区(甚至是别的市)始发的长途、短途大巴,沿途从高速下来,在镇上这个小站接上一波乘客,然后继续上高速行驶。返乡也一样,大巴会下高速短暂停留下客。这种模式,即方便了非市区的乡镇乘客,又提高了上座率。

当然,长途卧铺大巴也有自己特定的缺点,比如:车内气味难闻(那么多人,汗臭脚臭啥的,还有吃各种食物的味道等,空气流通差),有偷窃的,有男士对旁边的女乘客趁其睡着进行猥亵耍流氓的。此外,票价也不便宜。

2001年,国经贸产业[2001]1025号文件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卧铺客车设置必须采用“1+1”或“1+1+1”形式,且不得设置车顶行李架。对不符合规定的老式卧铺客车,不得批准从事客运业务。以前的卧铺是两张连在一起,左右各两张床,中间为过道,即“2+2”。

按政策,要改为三张卧铺中两个过道,即“1+1+1”,这个政策的目的就是防止偷窃和流氓等行为的发生。但是,显而易见,这个政策的实施给客运公司带来了重大影响,使得卧铺客车的核定乘坐人数减少1/4,营运利润大幅度下降。

据统计,1997年,在大中型客车销售中,卧铺客车销量占34.3%。到2011年,卧铺客车的销量仅占2.2%,这个断崖式的数据下滑,其实原因是多方面的:自身营业利润的下降、铁路网的加快全国覆盖、2004年起高速铁路和动车组的飞速发展、人们经济收入提高带来的私家车的增长和乘坐民航飞机的普遍等等,这时候,大部分厂家已停止卧铺客车的生产销售。

形势急转直下,长途卧铺大巴产业的最终没落,来自工信部与公安部2011年12月31日联合发布的632号文,其中明确规定“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在卧铺客车安全技术标准修订公布之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暂停受理卧铺客车新产品申报《公告》”。自2012年3月1日起,相关企业应暂停生产、销售卧铺客车产品。

安全性较差是长途卧铺车被“喊停”的主要原因。这种双层大巴的重心高、过道窄、易燃物多(大量毛毯、棉被等),司机长途驾驶(长途客车往往在夜间行驶的也比较多)容易疲劳,一旦出事,乘客疏散逃离也很困难,损失往往非常惨重。每年都有多起长途大巴的恶性重大事故,最终引起政府管理部门出台“封杀”决策。

2012年,国内尚有4万多辆卧铺客车保有量,运营线路也有几千条,之后,随着存量客车的寿命的陆续到达和退役,双层卧铺大巴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了,在不久的将来,一代经典车型双层卧铺大巴将成为我们曾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