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何只有中国传承下来?史前考古给出回答

admin 9046

中国的地理环境优越,拥有众多大江大河,覆盖面积广泛,意味着它能够拥有更多的自然资源,提供更大的发展潜力,养活更多的人口。这些地区在面对天灾或战乱时,具有更多的应变空间。

因此,中国古代一直有着庞大的人口基础,长期占据世界总人口的25%左右,正因如此,这样的文明自然不容易被灭绝。与此同时,中华文明还具有战略上的回旋余地,比如在五胡乱华时期,汉族人民能够南渡;在金兵南下时,赵构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成功避免了文明的灭绝。

与此相比,古埃及只存在于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古印度局限在印度河流域,古希腊仅分布在地中海沿岸。特别是古埃及和巴比伦,它们的周围环境更多是沙漠,生存空间狭小,面对外部威胁时,回旋余地远不如中国。因此,这些地区的文明在遭遇极端气候或强大敌人时,往往会迅速灭亡。

需要指出的是,古埃及的“王国”和中国的“王朝”不能简单类比,因为二者在疆域、人口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古埃及的“王朝”与中国的“方国”相比,规模相差甚远。比如,一个资产一亿的人也能称作“富人”,但与世界首富相比,二者的富裕程度显然不同。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古埃及的王朝出现得比中国的早,就认为中国的王朝历史不如古埃及。

从史前考古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明与其他古国的文明特性有显著不同,尤其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和古希腊等文明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排外性,而中国文明则展现了强烈的包容性。其他古国的文明往往局限于狭窄的小圈子,很难形成跨越文化和民族的大一统政权,而中国文明却能做到这一点。

现代考古已经证实,上古时期的中国文化区域多样,比如苏秉琦提出的“六大文化区系”理论,展示了中国在多个文化区系之间的融合与统一。中国文明的包容性使得这些区域能够走向一体,成为一个大一统的政权。如果没有这种包容性,六大文化区系如何融合为中华文明?欧洲历史上虽有强大的帝国,但因其文化的排外性,最终未能实现大一统。

总体而言,包容性强的文化更容易整合各方势力,形成强大的整体力量,从而应对外部的挑战和危机。其他文明古国缺乏这种特质,虽在强盛时期看似繁荣,但在衰弱时遇到外部危机就容易走向灭亡,正如那句古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其次,其他古国的文化中普遍存在强烈的宗教色彩,尤其以古埃及为代表,它们把大量资源投入到建造金字塔、神庙等与民生或经济发展无关的工程上。而中国则不同,虽然中国古代也有祭天、祭祀等活动,但总体上是世俗化的,更多关注实际问题。

更重要的是,面对危机时,其他文明古国往往依赖宗教寄托希望,而中国则强调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们看到像燧人氏钻木取火、大禹治水等故事,这些体现了自我救赎的精神。相对而言,宗教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而自力更生的方式更能应对困难。

因此,文化特性的不同是中国与其他古文明走向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

梁启超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观点,主要基于西方的历史叙事。在西方的历史中,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印度等文明被描述得异常辉煌。然而,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文明确实有深度和广度,符合每一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而其他古国的历史可能存在夸大和虚饰的成分。

例如,西方常常赞美古希腊文明,认为雅典在古代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人口也有数十万,城市建筑繁荣。然而,当我们挖掘雅典地区时,却几乎没有找到大量的生活遗存,这显然不符合常理。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印度的遗址也是如此,虽然常见出土一些文书、壁画,但很少发现生活用品和金属工具,这些文化遗物可能存在被人为夸大的嫌疑。

因此,西方关于古希腊、古埃及、巴比伦和古印度的叙事,存在一定的夸大或美化成分。这些古文明的真实情况,可能远不如西方所描述的那样辉煌,与中国文明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的文明本质上只是普通文明,且被西方过度包装,那么它们未能传承下来也就不难理解了。

总的来说,其他文明古国的消亡和中华文明的传承,显然有其必然性。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与独特性,也正是其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断延续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