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简单地说,作业盒子的模式就是进校免费,学生付费的模式,学校和老师使用产品布置作业,然后学生在上面做作业形成用户群体,最终通过向学生兜售平台上增值业务来盈利。
甚至在2015年,COO王克信心满满地把他们的业务比作正餐,“只有正餐吃好了,下一步才是是否加餐的问题,现在很多学生的问题就在于,加餐和零食吃得太多,耽误了正餐。”
王克甚至认为作业盒子正是希望用技术的手段,来做好“正餐”。
实际上,早在去年8月政策已经有了寒意,只是作业盒子还没有感受到,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此时的作业盒子遭受各界质疑,甚至被人民日报曝光,签到和学习卡要充值,作业APP内购太多;买了180天英语课,没用到一个星期课程入口不见了;改错题要用体力值,体力用完得充会员或买体力卡才能继续改错……
直到教育部于2019年1月2日正式对外发布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几乎给这一模式判了死刑,作业盒子不得不思考业务转型。该通知甚至于波及到很多校外辅导的在线产品,整个市场哀鸿一片。
不仅如此,今年2月初,作业盒子居然被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曝光,成为江西省清理的15个违规学习类App之一,可见其存在违规行为的严重性。
为此,当年主打的“作业”二字越来越不符合政策的要求,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因此必须要去“作业”化,也就有了现在的更名。
2
改名后的“小盒科技”是否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呢?
小编下载了“小盒学生”APP,进入该APP发现,小盒学生的页面下端有一个班群的按钮,点击进入该模块,页面提示需要找到老师要班群号后才能进入。
班群由老师创建,给学生布置,批改作业的群。班群号是该班群的唯一编码,老师创建班群后系统会自动生成6位或7位数字作为班群号。
图片来源网络
要想加入班群,只有老师在“作业盒子学生”老师端创建班群,并将班群号告知学生们。学生在“作业盒子学生”学生端班群页面输入班群号,即可加入班群,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作业盒子虽然改名为小盒科技。除了APP名称改变外,连APP的内容都还没有来得及修改。
作为一款已经改名的教育类APP小盒科技,游戏化倾向仍然比较明显,此前就因为PK点、金币、体力卡、皮肤等“网络游戏”的套路太严重而遭到人民日报质疑。
现在的小盒学生APP刚注册进入就获得了“飞扬的想象力”系列专属荣誉,而且还可以累积打卡赚金币。
图片来源网络
令一些教育专家质疑的是,通过游戏化的激励方式虽然能够提升APP使用时长、并激发学生用户的付费欲望,但本质上,这种模式是利用未成年儿童人性的“弱点”进行盈利。
3
改名后的小盒科技最大的优势是啥?盈利模式有无相应的调整?
从其开启的学习模式来看,仍然是先进入学校,由老师建群后学生再加入的套路。
事实上,这一套路与小盒科技CEO刘夜在发布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所表达完全切合。
刘夜表示,教育主要还是在公立校完成的,这个流量小盒科技已经积累了很大一部分,同时公立校也是一个学习场景,可以获得整体的和个性化的学情数据,这是小盒科技的优势所在。
然而该优势也遭到了媒体的质疑,特别是在其数据上。
据其公开的最新数据,截至2018年11月,作业盒子用户数量已超过4000万,覆盖全国500多个城市的10万所学校。独立日活超过500万,MAU超过1500万,每日产生学习行为数据超过两亿条。
对于以上数据是怎么来的,却不得而知。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媒体质疑,刘夜在接受36氪采访时用了一组新的数据,作业盒子五年的运营下内积累了足够的数据:覆盖全国31个省市、400座城市、10余万所中小学。如果照此计算,平均每一座城市有250多所中小学校被作业盒子覆盖。毕竟中国的地级市只有330多个,如果要算500个城市,必然要加入很多县级市。
为此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暴露出互联网思维和教育思维的区别。互联网追求的数据增长,所以对于互联网从业者来说,用户停留的时间越长,留存数据越好,付费率越高,才是唯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但对于教育来说,通过这种擦边球的内容吸引用户到APP,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又有什么意义?”
4
最后附上小盒科技CEO刘夜在财视传媒、未来图灵联合主办的“2018未来发布峰会”上的演讲实录:
毕昇发明了印刷术,让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播到后来中世纪的欧洲,图灵是人工智能的代名词,图灵之后我们才能让科技解决物理和化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说到科技,我们先看科技到底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福祉?互联网可以让信息到达每个角落,让我们可以买到莎士比亚的书,可以买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也可以看到康德的纯粹理论批判,农村的小孩可以得到全世界最好的电影,听到最好的音乐,这些都是科技带来的福祉,它让我们的能源信息和娱乐变得更加公平。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教学公平了吗?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资源方面,北京和河南相差4倍,教育经费方面,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2016年教育部颁布“十三五”规划,提出在想方设法用网络和信息化的方式让教育变得更加公平。
是不是能够像输送水电的方式一样去输送教育?我们可以靠互联网硬盘复制和分发信息,但是教学能否同样存储、复制和分发?
几千年以来,科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发展,从生活到交通,但是我们的教学仍像是几千年之前的孔子的教学方式。
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广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有限的老师之间的矛盾。中国有1.7亿的中小学生,小学有将近一个亿,中学七千万,每个学生要学差不多5到10个学科,但是中国的老师只有几百万,而且这些资源还多集中于头部的城市和地区。
我们已经看清物质的本质,但是对教学的本质是否真的足够了解?
总的来说,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所参加的双边活动,它是一种服务而不是物质。而服务是定制化行为,并不能用复制物质与信息的简单方式来复制,只有利用图灵利用AI,才可能模拟一个人,去复制相应的能力和动作。
我们把教学从教育里抽出来,教学其实分为六个部分,高级部分是启发和关怀,基础部分是课程设计、知识讲解、引导答疑、诊断分析、奖励监督。
我们有没有可能复制基础部分,让它变得更加普惠。这是作业盒子这几年一直做的一件事,就是教学里的课程设计环节。我们用专家系统做知识拆解,用高频的互动解决引导答疑问题,用游戏化的方式解决监督和激励部分,从六万个对话中模拟一个AI老师,这就是AI的1.0。而真正的AI教学2.0是陪伴式的,像可穿戴设备一样在场景中提供这样的服务。
AI课,相对真人老师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异步授课,也有弹性的排班,可以让不同水平和相互水平凑在一起,如果是固定的方式,可以某几个同学一起互动。
虽然水平不一样,但是可以在一个场景下进行类似的PK或者互动或者排序,同学之间更有氛围,实现千人千路径。不像传统的班级,我们一堆人在一个班级里,不管水平高低都是一个学习目标,AI是允许一千人在一个班级里有不同的学习目标,用不同的学习路径,这是整个教学教育本质上一直都在追求的论点。
谈到AI,我们认为公立学校是AI应用的主场景,学生有90%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完成他的学习过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