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的时候,我找了个小伙伴跟我一起打卡,21天过后,她就没再继续。后来她跟我说还是挺遗憾的,没能坚持下来。
所以总结微习惯养成的三个主要因素:
l 拆解成最小行动开始,一张便签没压力,大不了重新画又不费劲。
l 习惯养成需要内外部动力,最好有小伙伴一起监督陪伴,这样有反馈,更容易坚持下来。
l 模仿、拆解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每天10 分钟,你必须要动手做,光看不能有效果的。
微习惯养成的非常重要的点,一是把它拆为最小行为,另外一个是要有动力。这种动力包括内部动力,就是你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做?外部动力就是监督,陪伴等等。当你从中得到乐趣,觉得我每天不做觉得少点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它已经变成日常习惯当中的一部分了,就不再会用刻意的坚持之类的。
思考:你有微习惯吗?是怎样做到的?中间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吗?是怎么克服的?
2|用画便签我找到了与自己相处的方法
首先,从数量上讲,便签里我画的最多的是植物,并且和植物相处的时候我能更多的感受到安静,所以就总结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通过接触自然绿色植物来安抚情绪,调节情绪的作用。这个方法就可以化为日常行为的一部分,继续使用。
其次呢,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分类标签,你可以看出哪些内容对你来说是经常出现的,然后哪些内容和角度是你比较喜欢的?通过这样的整理就可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然后去构建你自己的题材库和你自己风格的形成。这个对于其他的信息、物品、关系整理都是一样的道理。
最重要的是,你在做的时候会形成一种心流的状态,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沉浸在这样一种很快乐的、很轻松的一种环境当中。对于保持专注、增强工作效率的效率都是十分有效的。而且当你沉浸在这种心理的状态中,创造性就会更多的显现出来,会得到更多的点子和想法。
有人说我不知道怎么画?不知道画什么?那就从身边的能接触到的事物开始,观察临摹动手画。就像鸡蛋很简单嘛,但是达芬奇还需要练习很多次呢。在这个过程中你看到的和你最后手里画出的线条是不一样的,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调整,达到你想要的和你画出来的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发现你的情绪,你的呼吸不断调整,做到身心一致。同样的其他的方式像冥想,太极,武术,写字等等,这些都是与呼吸有关的,就是一通百通的道理了。你只要掌握了其中的一种,也就底层根本的部分,其他的也就会了。
小练习:借着这个特殊的时期,可以整理一下自己手机的资料/ 云盘的资料,看看你都有收藏和囤积了哪些还没用甚至不知道的东西。
这是一张模仿图
3|通过画便签我再次实践了观察记录的方法。
观察和记录是每个人都在用的方法,不管是写作、编剧、舞蹈、画画等等都离不开。生活是艺术的母体,只要你善于观察就可以得到很多你想要的素材。电影《我不是药神》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实案例,谭盾大师的音乐《敦煌颂》来自敦煌的历史,只不过表现的手段和方法不同。画家陈丹青自己介绍看到人后会在自己口袋里临摹人家的肖像,连村上春树都在观察周围,所以请唤醒你观察的眼睛吧。
有人说,现在我不能出门,没办法观察,真的吗?
你看水果茶是水果+茶,功夫熊猫是熊猫+功夫,是用传统中国元素进行的组合。观察随时随地在。我前几天搜集了大家拍的窗户照片,做了个窗户照片展的小视频,有人在记录特殊时期的声音,有人在拍当下的人们。只要有心,你就可以观察。我常常在走路或者人多的时候开启自动观察模式,去看周围的人在做什么,有什么特别的,这样就会有很多的收获。想想,一天下来,你愿意用什么来代表你的一天?如果画下来,会是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
观察和记录一个具体的方法就是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素材自己设计一副扑克牌。然后从中抽取主题进行画画,这都是经典的创作和创新的方法,也就是创意的来源。比如用时间、物品和颜色三个元素来进行组合,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一个来创作你想要的东西。想象一下2050年蓝色的车子会是什么样子?就可以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主题。这是最经典的一种方法。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临摹经典。找到你喜欢的,你欣赏的风格或者是大师,然后去临摹他们的画,在临摹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对比调整,然后去观察它的细节,你就可以得到很多你平时没有看到的觉察到的。像莫奈的莲花,他也是不断地去观察光线和投影的变化,才画出那么美的画。你去观察经典,就可以很快的找到差距,然后就会进步。
4|智慧在行动中产生
不要等到全部绿灯才出发,只要有绿灯就出发。用小六的话说是“ 不是厉害了才开始,而是开始后变得厉害了”。每个导演开始拍电影都会面临各种条件的限制,从来都不是等到全部条件都齐全了才开始,而是先开始,中间有问题逐渐解决,最后会有取舍。当然,也有很多半拉子工程,没有拍完的。但很多是因为拍了这个,积累了经验,为后来再拍经典打下了基础。
开始画便签,我只是想学画画。后来通过画便签,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画画,可以画笔记,做视觉记录、视觉引导、画插画、漫画,出书、周边等等。在画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位画了一千天的非职业画家,她把自己每天画的作品集合做成了展览,在朱敬一老师的画室里展出。你看,这些都是后来看到的可能性。如果我没开始画,可能不会关注,也就不会看到这样的可能性。
还有一次,我在看画展的时候,看到过一幅很大的画,由很多的小画组成,作者是一个中央美院的教授,他自己分享也是每天画几个,才累计成这个大作品的。我过去跟他交流,告诉他我在每天画便签,他鼓励我继续画,说先把自己玩高兴了再说。你看,优秀的人都在每天练习,我们也要向他们学习呀。
你不知道后来会遇到谁,遇到什么事,但是只要开始了,就会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练习:找一张纸,一支笔,试试用一笔画不停顿,看看你能画出什么来。
5|观察与记录的力量
我在画便签和每天文字输出里,积累了很多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是文字本身的力量,还有观察角度以及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前我看到有人给我发** 公司内部员工守则,把***转发给你的朋友之类的推销广告会很讨厌,生气,后来用建设性的角度尝试想想它要表达什么,有什么不到位的,如果换做我来写会怎样,这样就不再会生气了。
我有个朋友,曾经在德国一个旅行的时候遇到一个事情。他们去换汇点换零钱,结果被坑了。这个换汇点还是比较正规的地方。她很生气,多花了很多美元。后来回去后,就把这个事情整个过程记录下来,顺便做了一下这个地方的换汇点的资料整理,然后直接给他们市长写信,告诉他这个事情的影响,还有对旅游业体验的败坏,以及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期望的失落。后来这个市长真的就去落实了这件事,然后把他们那里的换汇点都检查了一次,防止这样的事再次发生。你看,这就是记录的力量。我们可以用来记录自己的见闻,也可以用来传递观察的角度和信息,甚至改变一些对我们不爽的地方。
还有一个最震撼的例子,就是西藏唯一一个肺炎患者治愈出院。你可以看到他的行为选择,根本来自于独立的观察和思考,观察发生了什么,我的情况是什么,分析怎样能得到快速和全面的医疗救援。正因为有这样的独立的思考分析,才有了治愈的机会。观察和独立思考,关键时刻是会救命的。所以,一定要用大脑来观察和思考。
画画、写作都是输出,都可以用来记录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事物,可以用来梳理情绪,治愈自己,好的作品还可以代表别人发声,记录时代。我们可能不会成为专业作家,但是可以观察、思考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留作自己的人生痕迹。
通过以上,我用画便签的角度切入来给大家分享了关于微习惯养成、与自己相处的方式、观察记录的方法,最后,都是要通过行动,动手实践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来实现, 也就是在做中学。这些角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画画,也适用于写作等其他地方,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EN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