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洞的气候

admin 9374

1、世界著名溶洞景观的美称

有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百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度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问,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答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有著名溶洞:版京东大溶洞、柞水溶洞、开元溶洞、柞水溶洞、金华溶洞、还有很多很多。权。。在百度知道里有哦

2、什么是溶洞啊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中国《易经》、《山海经》、《神农本草经》都有关于溶洞的记载和描述。晋代以来的方志对溶洞都有记述,隋代有记述溶洞的专著《穴篇》。从唐宋起,溶洞逐渐成为研究对象和游览场所,溶洞题记和洞口摩崖造像日渐增多,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志溶洞》专门论述了桂林溶洞。明《徐霞客游记》记述了上百个溶洞,成为世界上最早系统记载岩溶的科学文献。自然溶洞要成为风景游览环境,还必须有各种技术设施,如导游、交通、灯光、给水排水、洞口管理等。 溶洞种类很多,按洞体形态分,有竖洞(因地下水垂直流动造成)、平洞(因地下水水平流动造成)、层洞(因地层构造和地壳运动影响造成);按所在位置分,有边洞(江河侧蚀石灰岩形成的山边洞穴)、腹洞(地下河溶蚀石灰岩形成石山腹体内洞,初成时多在山的基部,因地壳上升随之抬高)、穿洞(溶洞横向穿通山体,低者称天生桥,高者称月洞);按石景特点分,有乳石洞(洞中以钟乳石形象取胜)、响石洞(洞中岩石叩之能发声)、晶石洞(洞中有各种结晶体和连生晶簇);按水景特点分,有瀑布洞(洞中有瀑布,形声壮观)、泉溪洞(水流潺潺不绝)、河湖洞(可乘船游览);按光象特征分,有天光洞(自然光射入洞内)、异光洞(自然光经水体折射入洞,形成奇异迷幻的光象)、发光洞(洞内生物体发光);按气象特证分,有暖洞(暖气常存)、冷洞(冷气森森)、冰洞(四季有冰景)、风洞(洞中气流大)、气洞(有云雾);按洞内栖息的生物分,有燕子洞、蝙蝠洞、鱼洞等;按文化特征分,有猿人洞,遗址洞等。 溶洞风景一般由洞体、石景、水景、光象、气象、生物、文化遗迹以及技术设施等构成。溶洞的形成受岩石性质、构造、气候等多因素影响,洞体形状千变万化。洞体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穹顶和比较高大广深的厅堂洞室,二是相当狭长或曲折回旋的通道走廊,三是位置形态多样并沟通内外的洞口。洞体的形态或奇妙幽深,或雄伟壮观,能增加溶洞景观的魅力。 溶洞石景有地下水溶蚀成的石锅、石钟、石床;有渗滴水形成的石纹、石乳、石笋、石柱、石花、石莲、乳石山、灰华田;有带状水流形成的石帘、石幔、石瀑;有雾滴附着凝结成的石刺、石毛、石针、石球等。石景奇妙的形体、色泽、质感、线形、声响,能产生无穷的比拟和联想。 溶洞水景有地下暗流、河湖潭池、瀑布跌水、泉溪水帘等。水可以使洞内石景洁净清新。在溶洞环境中,水的光、影、形、声效果比在洞外别有一番情趣。 溶洞光象有天然发光的溶洞,包括在边洞、穿洞和部分腹洞中的天然光的光象。但溶洞光象主要是指灯光装置形成的景象。在用灯笼、火把游洞的时代,光只起照明作用。电灯应用于溶洞后,灯光便有助于塑造形象,调节色彩,强化气氛,开掘意境,甚至创造出新的洞景主题,从而增加了溶洞风景的游赏价值。 溶洞气象是指因洞体构造和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变化所形成的溶洞景象,常见的有暖、冷、风、气等现象。洞内外湿差大时,溶洞内常出现气、雾、云的景象。冰洞即使在盛夏季节,洞外百花盛开,而入洞不远却是厚厚的冰层。气象加强了溶洞风景的神秘气氛。 溶洞生物可供观赏的,主要是水中的鱼类,空中的蝙蝠、燕子、洞口的阴湿地被、藤本植物。溶洞文化景观有碑铭、摩崖石刻造像、古代文化遗迹、民间神话传说、特殊地质现象等。 中国岩溶地貌分布面积约344万平方公里,溶洞风景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有近百处开放旅游。就数量而言,南方又多于北方。广西桂林芦笛岩,广东肇庆七星岩、宝晶宫,贵州织金洞、龙宫,湖南波月洞,湖北腾龙洞,福建将乐玉华洞。江苏宜兴三洞,浙江瑶琳仙境,辽宁本溪水洞(谢家崴子),北京石花洞等,不但以溶洞的规模,而且以地下暗河及种类繁多的洞穴沉积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 贵州织金洞属高位旱溶洞,是我国大型溶洞之一,全长11公里。已勘察部门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两壁最宽处175米,垂直高度大多在40-100米,最高达150米。洞内空间开阔、造型奇特、景色多变。目前分为“迎宾厅”、“万寿宫”等十多个景点,拥有40多种岩溶积形态,各具特色,被称为“岩溶博物馆”。 贵州独山仙人洞有大小洞穴12个,分两层,通道总长5000米,岩层较薄,地下水丰富。洞内雾气弥漫,雾点附在石钟乳或石面上,析出钙质结晶成各种形状的“石针”、“石毛”、“石枝”,即石幔上能长“毛”,石笋也可生出“叶”与“花”,石上可结出“石葡萄”,而且由于含有三价铁离子,使其呈现出肉红色,有的因含铜盐及铁而呈浅蓝色。 北京石花洞是目前北方大型溶洞之一,现已探明的一层至五层岩洞,长约2500米。一、二层现已对外开放,长1362.25米,面积13668.6平方米,有33种岩溶堆积形态,最为典型的是众多的五彩石旗和奇异的石盾及国内洞穴中仅有的月奶石。三层及三层以下洞层,为封闭式洞层。处于青年发育期的第三层长约500余米,洞内如花似锦,一片银雕玉砌,绚丽多姿的石枝影照着清澈的地下水塘,千姿百态的多层石花,针状、团状、雪花状晶花石毛正在生长,如花怒放;小巧玲珑的石灯,晶莹含露的鹅管等把三层镶嵌成华夏洞穴之冠。四层、五层……数不尽的岩溶奇景,使人如入仙宫。 天生桥为岩溶发育后期产物。贵州花溪南明河上的天生桥、江西彭泽龙宫洞“龙门”,四川洗新“石拱桥”都是有名的天生桥

3、有溶洞的是哪个高原?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上属亚抄热带湿润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差别显著。该区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广,经地表和袭地下水溶蚀作用百,形成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岩洞、峡谷、天生桥、盆地等地貌,度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典型地区之一。受金沙江、元江、南盘江、北知盘江、乌江、沅江及柳江等河流切割,地形较破碎,道多断层湖泊。

4、中国十大溶洞有哪些?

织金洞、黄龙洞、腾龙洞、本溪水洞、芙蓉洞、崆山白云洞、石花洞、玉华古洞、梅山龙宫、雪玉洞。

1、织金洞

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苗族乡,地处乌江源流之一的六冲河南岸,距省城贵阳120公里。地理坐标26°38′31″~26°52′35″N, 105°44′42″~106°11′38″,公园占地面积170 km2,海拔900~1670m。

1980年4月,织金县人民政府组织的旅游资源勘察队发现此洞。织金洞现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 “中国最美的旅游胜地——“中国十大奇洞”之首。

中科院下辖的《中国国家地理》等国家级地理研究部门也给予高度赞誉,称其为“中国溶洞之王”,“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

2015年9月19日(日本时间下午17点),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填补了贵州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

2、黄龙洞

黄龙洞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核心景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被列为国际旅游洞穴会员、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点)、中国旅游首批知名品牌、湖南省最佳旅游景区、湖南省著名商标、张家界旅游精品线之一,享有绝世奇观之美誉。

2005年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旅游溶洞”。2009年,黄龙洞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旅游奇洞”。

3、腾龙洞

腾龙洞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地质公园,距湖北利川市城区6公里。景区总面积69平方公里,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而驰名中外。

1988年,经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目前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

198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审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9年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国家级权威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震撼腾龙洞"。因为腾龙洞的宏伟盖世,海军69l艇被中央军委命名为“利川艇”。

腾龙洞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是旅游、疗养、探险、地质考察的理想之地。

2015年12月,利川腾龙洞入选长江三峡30个最佳旅游新景观之一。

4、本溪水洞

本溪水洞,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际旅游洞穴协会亚洲会员单位,是至今发现的世界第一长地下充水溶洞,被赞誉为“钟乳奇峰景万千,轻舟碧水诗画间;钟秀只应仙界有,人间独一此洞天”。

本溪水洞位于辽宁省本溪市东北35公里处,由水洞、温泉寺、汤沟、关门山、铁刹、庙后山6个景区组成,融山、水、洞、泉、湖、古人类文化遗址于一体,沿太子河呈带状分布,总面积200平方公里。

水洞景区是数百万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内深邃宽阔,现开发地下暗河长3000米,水流终年不竭,清澈见底,洞顶和岩壁钟乳石发育较好,千姿百态,泛舟游览,使人流连忘返。

温泉寺景区,泉水温度可达44℃,日流量400吨,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庙后山古文化遗址,是中国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对研究辽东古人类分布、古代地理有重要价值。

5、芙蓉洞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形成于第四纪更新世(大约120多万年前),发育在古老的寒武系白云质灰岩中。洞内深部稳定气温为16.1度。

芙蓉洞主洞长 2700 米,游览道1860米,底宽12-15米以上,最宽69.5米;洞高一般8-25米,最高48.3米;洞底总面积37000平方米,其中辉煌大厅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面积 1.1 万平方米,最为壮观。

整个芙蓉洞的最大静态和客容量为185000人。同时被誉为“世界三大洞穴”之一。2011年7月6日,芙蓉洞风景区正式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A(5A)风景名胜区。

6、崆山白云洞

崆山白云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邢台市临城县境内,是崆山白云洞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南距邢台市56公里,北距石家庄市86公里。

崆山白云洞形成于5亿年前的中寒武纪,是我国北方一处难得的岩溶洞穴景观,崆山白云洞是全球同纬度最大的溶洞,开发有为“人间”、“天堂”、“地府”、“龙宫”、“迷宫”五个洞庭,洞内四季恒温17℃,主要景观150多处,沿京广铁路、京深高速公路和107国道。

7、石花洞

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南车营村,距京城55公里,为七层溶洞,上下高差150米。现一、二层全部和三层、四层部分已对外开放,游览长度达2500米。

石花洞原名“潜真洞”,自发现至今已500多年。因洞内雕有三尊大理石佛像,曾改称“石佛洞”,香火曾盛极一时。

石花洞是国内发现的岩溶洞穴中集规模大、洞层多、沉积类型全、次生化学沉积物数量大的洞穴,其美学价值和科研价值也可居世界洞穴前列,与闻名中外的桂林芦笛岩、福建玉华洞、杭州瑶琳洞并称中国四大岩溶洞穴。

8、玉华古洞

玉华古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距福银高速将乐互通口3公里。古洞总长5公里,有藏禾、雷公、果子、黄泥、溪源、白云六个支洞,共169个景点。

它形成于二亿七千万年前,由海底沉积的石灰熔岩经过三次地壳运动的抬升和亿万年流水的冲刷、溶蚀、切割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今正处于发育生长期,是一处胜景天成、如梦如觉、自然幻化的人间仙境。

9、梅山龙宫

梅山龙宫,是湖南最大山脉雪峰山(古称梅山)的腹地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湖南省新潇湘八景景区、首届湖南大众最爱旅游目的地。

梅山龙宫位于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资水河畔,是一个集溶洞、峡谷、峰林、绝壁、溪河、漏斗、暗河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于一体的大型溶洞群,有九层洞穴,探明长度2870余米,已开发游览路线1896米,其中包括长466米世界罕见的神秘地下河。

整个洞府分为龙宫迎宾、碧水莲宫、玉皇天宫、龙宫仙苑、龙宫风情、龙凤呈祥六大景区。

10、雪玉洞

雪玉洞地处丰都鬼城的长江对岸,位于龙河峡谷险峻陡峭的岩壁之上,是重庆市著名的溶洞型景区,占地15平方公里,景区内珍稀动物(猕猴、野猪、红腹锦鸡等)与成群溶洞、蜿蜒河流、飞泻瀑布、凌空峭壁、悬棺等景点和谐一体。

周围地区更拥有悠久的土家风俗,形成了独特的龙河文化。雪玉洞是龙河旅游景区溶洞群中的精品,也是三峡库区长江旅游黄金线上一朵新兴的奇葩。

雪玉洞全长1644米,现已开发游览线路1166米,上下共三层,分为六大游览区:群英荟萃、天上人间、步步登高、北国风光、琼楼玉宇、前程似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十大奇洞

5、是不是所有的喀斯特溶洞里都很潮湿

总的来说,溶洞基本上都是copy潮湿的,不过个别出现干燥的可能性还是有。如出现果地面已经抬升,而地下水不再流经洞穴知,并且堵住了水汽的来路,该处可以比较干燥。一般喀斯特地貌发育旺盛的地区,降水会很丰富,即使没有了道流经的地下水,洞窟可能也是潮湿的,但某地区的气候也是可能变迁的,这就给了洞穴干燥的可能。

6、简单说下溶洞、天气与地质的关系。

地质上 首先要形成很厚很纯净复的石灰岩层 而且地壳最好还是持续上升的天气上 要有充足的降水制和较高的温度这样才有足够的降水来补充地下水 高温对酸性物质的产生有帮百助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弱酸性地下水度 或者下渗水不断侵蚀石灰岩层形成大空洞知而地壳的上升又可以把这样的石灰岩层抬升到地表被人们观察到差不道多就这样一个关系了其实也没什么实质联系啦...

7、洞穴气候与石灰华

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洞穴风(空气的运动)、洞穴温度、洞穴湿度,对洞穴石灰华沉积的影响。

1. 洞穴气候

(1)洞穴风

洞穴风是洞穴空气流动的一种自然现象。任美锷等(1983)提到:“浅层干洞中空气的流动通常是很强烈的。由于洞穴系统中各个点上的大气压力迥然不同,因而发生空气的对流……一般当洞内外的温度和湿度处于均衡状态时,洞内是没有风的……在很大的溶洞中,洞内和洞外的大气温度和湿度,绝对不会有保持均衡状态条件下的无风现象。”[3]

以上论述表明,在一般具一定规模的岩溶洞穴中,都会有空气的流动———洞穴风的存在。

(2)洞穴温度

任美锷等(1983)提到:“洞穴平均气温是随着洞穴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受地貌特征、洞穴的上升或下降以及开通程度或封闭程度的影响……还受纬度的影响……洞穴气温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都比较小。一般一个巨大洞穴系统中的气温,接近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年较差常不到1℃……据G.阿巴尔(Abal)对奥地利沙则堡哥(Salzbourg)的30个洞穴气温观测,认为洞穴可分为6个温度带,即①洞外带,温差大;②洞口带,年较差平均在15℃左右;③寒冷带;④过渡带;⑤洞内带和⑥洞底带。③、④、⑤带均在洞内,气温年变化极小,均不超过2~2.5℃,洞底带气温略有增高。”[3]

以上叙述表明,洞穴温度:①随洞穴所处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②随洞穴所处纬度的降低而增高;③年、季、日的变化都较小,年较差常不超过1℃;④洞穴内年温度变化极小,一般不超过2~2.5℃。

(3)洞穴湿度

任美锷等(1983)提到:“洞穴内的湿度取决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岩石裂隙及洞穴所在高度。干燥地区的洞穴相对湿度要小些,而在那些有水渗出,通风不良,特别在气温较低地区的洞穴内,相对湿度可以很高,甚至达100%。大多数洞穴内的相对湿度为95%~100%,变化极小。如巨人洞的相对湿度年平均为96.3%,年较差约6%。同一洞穴中的相对湿度是由洞底向上逐渐变小的。相对湿度的波动与溶洞内部气温状况和温度交换过程有关系,通常随着离洞口的距离加大,洞穴空气流通减弱,空气相对湿度升高。”[3]

以上叙述说明:①洞穴内相对湿度一般很大,约为95%~100%。变化范围极小,约在5%以内;②洞穴内年相对湿度变化不大,年较差约6%;③洞穴内相对湿度,随着离洞口的距离加大,相对湿度升高。

2. 洞穴气候与沉积作用

野外岩溶洞穴石灰华沉积与洞穴气候,特别是洞穴湿度的关系非常密切。岩溶工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相应的观察和论述。

(1)相关文献的论述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提到:“洞穴气候是洞内环境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洞内景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温度、湿度和蒸发的变化,以及它们对洞石堆积的影响,与空气运动有关,主要通过蒸发进行……洞石堆积强弱各堆积物理特性,除与大气PCO2,水溶液中的掺杂物有关外,尚与蒸发量,温度等环境因素有关,温度与蒸发量以正比关系改变溶液中的CO2扩散系数而影响洞石堆积速度。在洞内温度、湿度波动较大的部位,一般蒸发较强烈,洞石堆积较快,形态规模大……在温度、湿度波动衰减的张弛长度内,蒸发强度逐渐减弱,洞石堆积速度和堆积规模逐渐变小……”。

以上论述是以石灰华的“化学沉积”理论为基础,进行的一般性论述,没有列举具体的事例。而且是将洞穴空气、洞穴温度、洞穴湿度等因素,揉合在一起的简略论述。

任美锷等(1983)[3]对洞穴气候对洞穴堆积物(笔者注:可能主要指石灰华沉积物)的影响,在列举具体事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论述。他们将贵州某些洞穴相对湿度与堆积物的关系的资料,进行了列表统计,如表3-1。

表 3-1 贵州某些洞穴相对湿度与堆积物的关系

注:据任美锷等(1983)资料简化。

他们提到:“洞穴空气情况对洞穴形成和洞穴堆积物都有重要影响……冬季洞外流入的水温度低,含CO2量多,流入洞内后,温度增高,一部分CO2逸出,所带来的CaCO3就沉淀成各种形式的化学沉淀物。如贵州一些溶洞中,凡是有大量化学沉淀物的洞穴内,相对湿度均在97%以上,一些干燥的洞穴以及相对湿度小于97%的洞穴,化学堆积物就很少或没有。这种相对湿度与堆积物之间的关系表明,洞穴堆积物的形成,主要不是由于下渗裂隙水的蒸发,而可能是由于饱含CaCO3的水从岩体中进入洞穴之后,CO2的分压减小,CO2逸出,Ca-CO3就大量沉淀下来。”[3]

这里任美锷等可能已经察觉,洞穴湿度与石灰华沉积物之间的互存关系,与一般现有理论存在某些不协调性。所以提出“洞穴堆积物的形成,不是由于下渗裂隙水的蒸发,而可能是由于……CO2的分压减小,CO2逸出,CaCO3就大量沉淀下来”的观点进行论述。

可以看出,以上论述仍然是建立在“化学沉积”理论的基础上的。

(2)对“化学沉积”理论的思考

化学沉淀理论表明,一般化学溶液(真溶液)的沉淀作用,是溶液在过饱和状态下,通过蒸发增加溶液浓度,使被溶解物质析出发生沉淀。温度的升高能促使蒸发作用的发生。要使蒸发作用得以持续发生,保持周围环境的干燥是必要的条件。所以在发生沉淀作用环境的周围,过高的湿度对化学沉淀是不利的。

就岩溶洞穴环境的沉积物来说,洞穴风、洞穴温度和洞穴湿度三者之间,形成如下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洞穴水提供充足的背景下,洞穴温度的升高会促使洞穴湿度的升高,过高的洞穴湿度(就化学沉淀而言)不利于碳酸钙或重碳酸钙的沉淀;洞穴风的运动可以使洞穴湿度降低,低湿度的洞穴环境,应该对溶液的沉淀有利。如是,从化学沉积理论出发,低湿度(97%以下)的洞穴环境,应该沉积较多的石灰华。但表3-1显示,洞穴石灰华却极少或没有沉积。反而在高湿度(97%以上)的洞穴环境,沉积了大量的石灰华沉积物。这与化学沉淀理论是相矛盾的。再说表3-1中石灰华沉积物的多少与沉积与否的湿度临界点,只是在97%这一点上,大于或小于97%这一临界点,就会出现有或无的巨大差别。对于化学沉积来说,如此狭窄的湿度临界点,应该不至于对沉积物形成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些野外实际与化学沉积理论不相符合的现象,有必要引起岩溶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3. 石灰华的生物沉积

戎昆方等对洞穴气候与洞穴石灰华的生物沉积作用的关系,进行过简略的讨论(笔者注:1998[24]的刊出物中“物质成因”、“物质活动”等文字,手稿中均为“生物成因”、“生物活动”,此恐为编辑改动所致)提出“反重力沉积”现象明显的洞穴石灰华,其成因与蓝藻有关,是生物沉积的。

关于洞穴风,他们提到:据资料“在洞穴空气流动太强烈或流动不畅的洞穴中,洞穴沉积物的数量和类型都很少或没有。只有在洞穴空气流动适当的洞穴中,洞穴沉积物的数量和类型才会多。这种现象,与无机化学沉淀理论是相悖的。但对于洞穴蓝藻来说,一方面空气流通性强会导致洞穴湿度的降低,另一方面空气流通性太弱又会影响洞穴空气中O2和CO2的循环、补充及它们之间的浓度比例。所以空气流通性的太强和太弱首先是对洞穴蓝藻(包括不同种属之间)的生长、发育不利,只有在洞穴空气流通适当,满足了生物的正常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数量大,类型多的洞穴沉积物。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洞穴封闭和半封闭的部位(空气流通不畅)以及洞口部位(空气流通性强)常常是洞穴沉积物不但数量少,而且类型单调的原因。”

关于洞穴温度,他们提到:据资料“在洞穴温度的年、季、日的变化都较小,年较差常不超过1℃;洞内年温度变化极小,一般不超过2~2.5℃。如果说是由于洞穴内很小的温度变化,导致了洞穴内CaCO3的溶解或沉积作用的发生的话,不如说它们对洞穴蓝藻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来得更大些,因为生物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往往比溶液物质的沉淀作用要敏感得多。”

关于洞穴湿度,他们提到:据资料“洞穴内的相对湿度是比较高的,一般在95%~100%之间,而且变化范围极小,年平均为96.3%,年较差约6%……在有大量沉积物的洞穴内,相对湿度均在97%以上,一些干燥的洞穴以及相对湿度小于97%的洞穴,沉积物就很少或没有。一般在湿度高达95%以上的环境中,很难促使真溶液的蒸发,不利物质的沉淀。而且洞穴内相对湿度对沉积物影响的临界线只是97%,其间的过渡范围还不到1%,这样小的变化范围,是不足以控制CaCO3物质的溶解和沉淀的。但对于洞穴蓝藻(包括不同种属之间)的生长、发育来说,对湿度要求有如此高的灵敏度则是可能的。调查中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在洞穴同一空间内,某一部位存在着大量相同类型的沉积物,而其湿度较低的附近,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物。可见湿度微细的变化,将会对生物产生更大的影响。”

以上论述给岩溶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当岩溶洞穴环境对洞穴石灰华沉积的影响,与以往相关的理论相矛盾时,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从生物沉积的思路来进行研究。这样或许会得到更切合客观实际的研究结果。

8、九乡的地理气候特征

九乡风景区地处山区、气候温凉,与昆明市区气候温差相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平均气温14.6℃,最热月7月平均19.3℃,最冷月1月平均7.8℃,年均无霜期234天,年平均降水量1064毫米,年均日照2123小时,年均相对湿度78%左右。九乡风景区内峰峦连绵,山峰谷底相对高差200米左右,地表海拔在1750~1900米之间,地势起伏不大。南盘江支流麦田河纵贯全区,小岔河、比柯河、甸尾河、风摆箐、小箐、拆枝棵等箐间溪流分布于麦田河道两侧636f70797a6431333361303030。麦田河河床比降大,河谷深切,多“V”形崖壁和峡谷,沿河 裂点众多,浸蚀,溶蚀现象十分强烈,河岸零星保存有两级浸蚀阶地的残余,高出现代河床10~80米,阶地残余与溶洞相沟通,显示出溶洞分布区内地势上升,河流下切浸蚀的青幼年期河流地貌景观。据国内外洞穴科学家考察论证后认为:九乡溶洞群发育于六亿年前古老的震旦纪灯影组浅海沉积和灰白色含硅质条带的白云岩中。这是一个非稳定断裂的、溶蚀与浸蚀迭加的岩溶洞穴系统,计有被称为“史前奇观”的古海洋微生物化石——叠层石,倒石牙,生物喀斯特(亦称生物造礁奇景),边石湖群、地下广场大厅、暗峡谷、鱼背石、卷曲石、涡穴等多种水文地质奇观及立体层型洞体和多层洞穴景观等典型剖面和景点。有的是国内罕见的绝景,有的是世界地质学教科书上从未有过的实例,因而备受国内外名家的赞誉。专家们认为:九乡溶洞群 拥有上百座大小溶洞,为国内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洞穴群落体系,类型齐全,风格多样,被誉为“溶洞博物馆”。 九乡溶洞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包括区域喀斯特发育特征,组合景观类型,植被及动物群落,洞穴发育及分布特征,洞穴水文、气候、生物、矿物及景观;从张口洞发掘的实物及保留完整的地层剖面来考察,对于研究区域性数十万年以来的古地质、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环境、古动物演化,以及有人类生活以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等;从人文科学方面来考察还有民族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科研课题。还有洞穴探险,洞穴疗养,教学,实习等多种综合性功能和价值,而科研价值远远高于观赏价值。 九乡溶洞附近无工业、无污染、环境幽静,空气格外清新,是游玩,休养的好去处。九乡风景区是1986年开发于1989年10月1日对外开放,属于国家AAAA级旅游名胜风景区,1994年1月10日,云南省九乡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9、为什么溶洞冬暖夏凉?

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岩层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不断扩大而成的岩石空洞。洞内常见有钟乳石、石笋和其他各种碳酸钙淀积地貌。我国东西部群山林立,溶洞资源丰富,其中神农架林区的“冰洞”比较著名。一般岩洞内都是冬暖夏凉,但也仅只是相对而言的暖和凉罢了,谁见过隆冬热风扑面来,犹如置身于暖气房,盛夏冰川迎面立,好像钻进了广寒宫?神农架地区就有这样一个奇洞,名叫“冰洞”。冰洞山高耸在宋洛河西侧,主峰海拔2400.5米,顶部呈棱台状,正中内陷,形成一个倒扣的漏斗形天坑。天坑约10米深,7米宽,20米长,原来曾盛着半池清水,大概是周围林木被伐殆尽的原因吧,水位渐跌,以致于完全枯竭了。冰洞口便显露在石体上,仅有一人多高,宽也不过4米左右。在洞口处站不上一分钟就能强烈感到这儿气候与外界截然不同。冰洞的主洞道不长,支岔却很多,门洞稍微宽展些,越向前越窄狭,可容游人通行者不足千米。洞内有暗河一条,基本沿主洞道而流,水量不大,却可闻潺潺之声。洞深几许,尚属未解之谜。冰洞内的景象因时而异:春来珠光宝气,夏至冰塔林立,秋季碧水轻流,冬时暖气融融。结冰时间一般在7月,8月开始溶化,有人做过测试,化冰时洞口温度为2l℃,山麓温度为30℃。三伏盛夏,进入冰洞,俨如登上了嫦娥蟾宫。刚才还是汗流浃背,现时竟有了彻骨寒意,得赶紧加穿衣服,适应气候了才能慢慢观赏。只见头上悬着各式各样的冰灯,脚下踩着滚瓜溜圆的冰球,四壁耸立着奇形怪状的冰柱,深处飘逸着时隐时现的冰流。那些冰灯,无不灵巧辉煌;那些冰球,无不通体透明,漫地滚动;那些冰柱,无不攀龙附凤,熠熠生辉;那些冰流,无不自天而降,气势逼人。在冰洞里,一切似乎全是白银打就,这儿的所有景观似乎都是翡翠装点,满目是玉树琼花,遍地皆锦鳞秀甲。那些银器,工艺精巧,无与伦比;那些翡翠,色泽纯正,沁人心脾;那些玉树,参差挺拔,交相辉映;那些锦鳞,生动活泼,奔腾逶迤。对冰洞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说炎帝神农氏教百姓们学会了狩猎,学会了农耕,生产力迅速提高,收获的食物渐渐有了剩余。但又出了新的难题,就是怎样才能保证食物冬天不冻、夏天不腐?百姓们又求助神农老祖,希望能有一座冬暖夏凉的库房。老祖是南方之帝,只能主管夏,不过与主管冬的北方黑帝交情甚厚,于是便找黑帝商量,终于想出了一个妙法,就是选定一处岩洞,私下命臣属交换了在洞中值班的时间。从此,冰洞夏季归黑帝掌管,冬季归炎帝掌管,因而与外界就截然相反了。当然,传说故事不足为信,以科学的观点来分析,冰洞的奇特现象极可能与洞体结构和所处的环境有关。冰洞山高达2000多米,冰洞深藏在天坑底部,洞体全是坚实的岩石,洞道又呈正东西走向。石体具有吸热快、散热也快的特点。冬季,地心温度高于地表,寒风有天坑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