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观测者的位置变化导致勺柄的视觉指向不同,本质上是地球公转与恒星相对位置共同作用的结果。
那为什么有些人说自己看不到北斗七星呢?首先,季节和地理位置影响着北斗七星的可见性。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比如我国的大部分区域,北斗七星终年可见,但会随季节在夜空中“旋转”。
夏季傍晚,北斗七星高悬于东北方天空,勺柄指向南方;冬季则低悬于北方低空,勺柄指向北方。
而在赤道附近,北斗七星会贴近地平线,容易被建筑物或地形遮挡。南半球的大部分区域则完全看不到北斗七星,因为它位于北半球的恒显圈内。
此外,天气因素也不容忽视,雾霾、云层或大气透明度低时,星光会被空气中的颗粒物散射或吸收,即使在郊外也可能看不到完整的“勺子”。
最后,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光污染问题也会影响我们仰望星空。据国际暗天协会(IDA)发布的研究显示,全球约80%的人口生活在受光污染影响的夜空下,部分城市的光污染覆盖率甚至超过90%。
路灯、广告牌和建筑照明发出的强光,像一层无形的纱幕,将星光散射到大气中,原本亮度中等的星星,比如北斗七星的天权星,视星等约3.4等,在城市里会被光污染所淹没。
事实上,人眼能看到的星星极限星等,在纯净暗夜中可达6等以上,而在光污染严重的市中心,通常只能看到4等以内的亮星。
如果你想更清晰地观测北斗七星,最好选择远离城市的郊外,海拔较高、空气洁净的地方更佳,在晴朗的夜晚,肉眼可见的星星数量是市区的数十倍。
观测时间也有讲究。春秋季的晴夜,北斗七星的位置适中,光污染影响相对较小。冬季需注意防寒,夏季则要避开多云天气。
值得一提的是,北斗七星并非永恒不变的“勺子”。因为恒星本身在宇宙中运动,只是由于距离遥远,这种变化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天文学家通过恒星自行计算过,约10万年前,北斗七星的形状与今天差异较大,而10万年后,它的“勺柄”可能会变得更弯曲。
当我们在某个晴夜终于看清那把银色的“勺子”,顺着指极星找到北极星时,不仅是在辨别方向,更是在连接人类数千年的观星传统。
而保护暗夜环境,不仅是为了能够看见星星,更是为了留住人类与宇宙对话的本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