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拉之歌

admin 5484

開發背景

編輯

《安琪拉之歌》由Derek Yu和Alec Holowka兩人歷經兩年時間開發而成。而在此之前,Holowka已經為遊戲的概念設定考慮了一年時間了。Yu負責美工,而Holowka則處理程式設計及音樂部分。兩個設計者都已從事於電子遊戲:Yu已經製作過多款免費遊戲,像與Holowka等人製作的I'm O.K(英語:I'm O.K – A Murder Simulator);而Holowka曾從事於幾款遊戲的前期開發階段。他們各自都沒有發行過遊戲。遊戲一些額外的工作,包括一些關卡設計和一些敵人的腳本設計由Brandon McCartin完成。為了支援遊戲,在向2007屆獨立遊戲節提交遊戲作品一周前,Holowka和Yu正式組建Bit Blot工作室。工作室名字表達了藝術與科技的融合之意。《安琪拉之歌》就是工作室唯一的遊戲。目前,兩個成員都在繼續獨立遊戲的工作,但沒有再像這次一樣成為合作關係了。Holowka建立了一個另外的團隊,叫Infinite Ammo;而Yu回到製作免費遊戲,以及為Spelunky(英語:Spelunky)的各項內容工作。

製作過程

編輯

這款遊戲最初的原型在風格上類似於基於文本的角色扮演遊戲,有著廣闊的開放世界和許多次級探索活動。在「多選文本回復」和複雜化的遊戲體系有所進展之後,製作團隊打算對遊戲進行簡化,並將2007屆獨立遊戲節定為完成各項工作的最後期限。在時間的壓力下,他們被迫裁剪大量他們覺得不必要的繁雜內容,讓遊戲更接近其精髓。在移除了很多無關緊要的內容後,開發者們將適合接下來的遊戲的烹飪系統添加回去,地圖系統也是如此。之後,他們大體以線性的方式開發遊戲的世界觀及劇情,對各個種族有了基本的設定,接下來就要添加細節了。他們感到,這樣使他們得以在遊戲一開始創造有趣的想法,在遊戲結束時豐滿並解決它們。「韻文」系統就是這些創意之一。Holowka在開發中意識到,他在遊戲音樂里已經用了相同的十二個音符的旋律轉換成了風格不一的曲調,也注意到整個遊戲世界到處瀰漫著主旋律的創意符合劇情。遊戲也包含一個關卡和動畫編輯器,很多Mod已經製作出來了。

在Yu的父親建議下,這遊戲被開發成可以只用滑鼠控制。開發者認為這套控制方案使他們要讓遊戲流暢且易於上手,不過他們也在設置中加入了由鍵盤還是Xbox 360控制器操作的選項。Yu和Holowka認為探險類遊戲的「特點(hallmark)」是一種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在故事敘述中實現了一部分,還需要玩家從奈亞的人物性格中感受出來。為此,他們使用旁白來展現奈亞在遊戲關鍵時刻中的感受。奈亞的配音演員珍娜·夏普是在多個配音演員試音之後挑選出來的。她為遊戲原聲帶「Lost to the Waves」一曲獻聲,還演唱了一首九分鐘的歌曲「Fear the Dark」。此曲成為Bit Blot工作室於2009年11月14日發行的《安琪拉之歌》原聲帶專輯中的特別曲目。原聲帶專輯有2張唱片,50曲目,包含遊戲的所有音樂、一些新的歌曲以及混音版的音軌。

平台移植

編輯

該遊戲的Windows版於2007年12月7日發行。一個加入小地圖功能、支援寬熒幕和改進遊戲設置的更新檔隨後發布。作為Ambrosia Software(英語:Ambrosia Software)的禮包,該遊戲於2008年11月12日在Mac OS X作業系統發行。同年12月15日,遊戲登陸steam平台,添加了27項steam成就。遊戲的Linux版本由Ryan C. Gordon(英語:Ryan C. Gordon)開發於2009年,公開測試進行到2月6日,然後Aquaria的Linux版作為Humble獨立遊戲套裝的一部分發行出來。2010年6月3日,遊戲引擎的原始碼在GNU通用公共授權下釋出。2011年11月2日,改良後的遊戲在iPad上發行,支援觸屏並改變了地圖系統。改版的設計者Andrew Church,在非官方移植了PSP程式碼後,Holowka聯繫到他,從事製作iPad的移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