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明明刷到朋友分享的油管视频链接,点开却显示”无法访问此网站”;想查某个专业资料,谷歌学术的页面转圈圈就是加载不出来;追的美剧更新了,点开Netflix却跳出403错误…这时候你肯定满脑子问号:为什么这些国外网站说打不开就打不开?
(停顿)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两堵”墙”。第一堵是物理上的墙——全球互联网本来就是由无数服务器组成的,距离越远数据传输就越慢。比如你在北京访问纽约的网站,数据包得穿过太平洋海底光缆,有时候海底电缆被渔船拖网刮断都可能影响网速。第二堵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那道”网络防火墙”,它会根据预设规则自动拦截某些境外网站的访问请求。
不过别急着叹气,咱们先来搞懂几个基本概念。网站访问就像打电话,需要经过”拨号→接通→通话”三个步骤。当你输入网址时,电脑会先找DNS服务器(相当于电话簿)查这个网站的真实IP地址。这时候如果发现目标网站在黑名单里,系统就会直接返回”您访问的网站不存在”。
(敲黑板)重点来了!目前主流的突破方法有三大类: 1. 改DNS:把默认的运营商DNS换成谷歌的8.8.8.8或者阿里云的223.5.5.5 2. 挂代理:通过VPN或SSR等工具建立加密隧道 3. 镜像站点:寻找国外网站的国内镜像版
说到这你可能要问:那这些方法到底安不安全?咱们拿最常见的改DNS来说,这种方法确实能解决部分网站的访问问题,但有个致命缺陷——只能绕过DNS污染,遇到IP地址直接被封的网站照样歇菜。而且改完DNS后,某些国内网站加载速度反而会变慢。
(插入思考)这时候估计有读者要拍桌子:你直接告诉我用VPN不就行了?哎,这里面的水可深了。市面上免费的VPN十个有九个会偷偷记录你的浏览数据,去年就有新闻报道某知名免费VPN把用户的上网记录打包卖给广告公司。更可怕的是,有些恶意VPN会在你手机里植入键盘记录程序,银行卡密码都能被截取。
那到底该怎么选工具呢?记住三个原则: – 查看隐私政策里有没有”无日志”承诺 – 优先选择开源的客户端程序 – 月付比年付更安全(避免跑路风险)
最近还有个新趋势,很多技术宅开始自己搭建代理服务器。这听起来很酷对吧?但我要泼盆冷水——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未经批准私自建立国际信道可是违法行为。去年广东就有个程序员因为自建SSR节点被判了缓刑,这事还上了央视新闻。
(转折)难道就没有合法合规的访问方式吗?其实国家给了条明路:通过三大运营商申请国际专线。不过这个服务主要面向企业用户,个人申请需要提供证明材料,而且每月费用基本都在五位数以上。对咱们普通网民来说,还是老老实实等网站备案入华比较现实。
说到备案,这两年确实有不少国外网站选择落户中国。像微软的Bing搜索就有国内特供版,虽然搜索结果经过过滤,但好歹能正常使用。苹果的iCloud数据现在也全部存在云上贵州,访问速度嗖嗖的。不过这种”入乡随俗”的代价就是内容阉割,想要原汁原味的体验还是没辙。
最后回答个终极问题:为什么有些网站时好时坏?这就跟打地鼠游戏似的,防火墙的规则库每天都在更新。可能今天某个IP段被放行,明天又被拉黑。有时候你上午还能刷ins,下午就提示连接超时,这种波动完全是正常现象。
小编观点:访问境外网站就像走钢丝,既要保证安全又要追求自由。与其冒险折腾各种工具,不如把精力放在发掘国内替代资源上。现在B站的知识区、知乎的专业讨论、微信读书的外文著作,其实已经能满足大部分需求。真要查学术资料,高校图书馆的VPN它不香吗?